成都开启聚变科技产业新篇 聚变产业发展计划发布

2025年10月17日 14:32:18科技产业浏览量:0次

新一代“人造太阳”环流三号。

10月14日下午,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产业配套专场活动——聚变科创城启动仪式暨核能与核技术应用成果投融资路演在成都举行,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计划在活动上发布(以下简称“发展计划”)。

目标定位上,发展计划聚焦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材料与装备研制和产业链集聚等领域,建设“可控核聚变全球性‘技术研发高地、产业发展集群、对外交流中心’”,打造聚变能源工程化、商业化的技术发源地和产业集聚区。

空间规划上,发展计划在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区域集中布局3大区域。科技研发区集中落位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研发企业,产业集聚区主要承载可控核聚变核心及延伸产业项目,生活配套区建设人才公寓、城市商业、学校医院等公服配套。

产业生态上,发展计划布局建设聚变技术研发基地、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4大国省级创新平台;瞄准可控核聚变磁约束、惯性约束2条主流技术路线;聚焦可控核聚变材料与装备1个核心产业,包括超导材料、结构材料等上游产业,偏滤器、真空室等中游产业,运维检测、电力输送等下游产业;辐射带动等离子体技术应用、激光光学、新型电力设备3个延伸产业。围绕产业定位,聚焦细分赛道,突出集群发展,动态优化产业图谱,按照一栋楼宇、一个赛道、一个专班、一套政策、一只基金、一套制度的思路,加快推动可控核聚变领域企业满园、产业满楼。

未来愿景上,发展计划以技术创新为内核驱动力、全链条产业生态培育为支撑根基,聚焦聚变能“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突破;以“人造太阳”商业化项目为支点,纵向培育上下游企业生态,横向联动关联产业,打造“研发—制造—应用—服务”闭环产业链与特色产业集群,催生“聚变+”新业态,为四川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注入绿色低碳、高科技引领的强劲动能;为实现“人类能源终极解决方案”梦想携手奋进,共绘未来能源图景。

成都有何优势

既有技术支撑也有专业人才

聚焦聚变能科研投入与产业布局,成都有何优势?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上,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黄平认为,坚实的技术基础与充足的人才支撑缺一不可。

“国内最早的聚变能研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物院’)于1965年在成都设立,它们最开始研发出‘环流一号’聚变能研究方式,而后又升级研发出‘环流三号’高参数聚变大科学装置,为成都的聚变能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科研平台。”黄平表示。

正如黄平所言,西物院是中国最早致力于可控核聚变能源开发和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专业科研院所,也是国家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中聚变堆研发的国家队和主力军。

“成都拥有众多的高校与科研院所,聚集了一大批聚变能方面的专业人才。”黄平表示,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格局,使成都积累了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完整人才链,这为成都,甚至整个四川聚变能技术突破注入了持续动能。

商用化有何进展

氢硼聚变有望2035年商用化突破

“氢硼聚变未来实现商用后,有望将每度电的价格控制到6分钱到7分钱,让人类获得更低成本、更充足的电力供应。”在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第30届聚变能国际大会期间,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核聚变被视为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目前聚变实现途径主要包括磁约束、惯性约束和磁惯性约束,常见燃料路线则涵盖氘氚、氘氘和氢硼聚变等。刘敏胜介绍,氢硼聚变所需要的氢来自水,硼则来自地球存量巨大的硼砂,这代表着可进行氢硼聚变的原材料近乎无限,而且成本更低。

和氘氚聚变相比,氢硼聚变最大的难题在于它反应所需要的温度要更高。“因此,如何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这样的高温,并确保我们的装置在这样的高温下保持正常运转,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刘敏胜表示,目前他们正针对这些难题进行研发和攻关,预计到2035年,有望实现低成本商用化的突破。

 

更多相关产业资讯请关注:四川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http://sc.taxs.vip/park/view.html?id=9113

展开